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
藍海策略的演講挑戰:講師之路-福哥版(6)
面對一群被強迫參加,沒有什麼興趣的80個工程師,演講主題是「藍海策略」這樣一個硬主題,而且一次要講3個小時。如果這樣還不夠有挑戰,對了 … 開始的時間,是下午 1 點,正是大家吃完午飯,最想睡的時間。
您可以想像一下:現場將會是什麼畫面呢?
在成為講師的初期,每一場課程、每一次演講,都是一種自我磨練的機會。但是遇到這個案子,我真的完全卡關,想破頭都想不到,到底要怎麼做,才能讓我安然渡過這次演講的考驗。
準備經過
有一陣子很流行《藍海策略》這本書,有間南部的鋼鐵上市公司,希望我們談一場 3 小時的演講,就以這本書為題。在講師初期,是案子挑我們,不是我們挑案子。有課可以上就是好事。我們當然一口答應,再來看看怎麼處理。
書的內容我還算熟,只是如何把這個主題談到生動有趣,實在是非常挑戰。下午1點的演講,一不小心就會睡成一片了。遇到的又是沒有興趣,可能是被強迫參加的聽眾,而且參加的都是鋼鐵業工程師,對這些高階策略議題,我猜想一定興趣缺缺。到底該怎麼辦啊?我翻了許多書,卻找不到我想要的答案。
也許有人可能會想:「就照書講啊?或是多舉幾個實例?」這樣說並沒有錯,但只能達到「一般」的水平,沒什麼差異性可言。我總是想,怎麼做到「傑出」,甚至讓聽眾的下巴掉下來,這樣的差異化,才會讓客戶不斷推薦、重覆邀約。但想是這麼想,要怎麼做?實在是很難突破?有好幾次我很想要放棄,想打電話給主辦單位,告訴他們取消這個案子!。要不是看在錢的面子上 … 哦,不是啦! 要不是為了公司的信譽,不能說推掉就推掉。而且這個時間,每個案子對我們都很珍貴,一定要想辦法做好。也因為,為了這場短短3個小時的演講,我投入了超過百倍(300個小時)以上準備!有好幾個禮拜的時間,就這樣一邊思考,一邊掙扎,一直到演講當天來臨。
演講當天
下面這張照片,就是演講一開始,我請助理拍下的照片。你有注意到,聽眾的肢體語言嗎?你有注意到封閉的雙手,還有一開始就快要打哈欠的主管嗎?聽眾雖然都沒說話,但是他們的肢體語言正在告訴你:「我是被逼來的、我沒興趣、我看你要說什麼?!」這個也是一開始就想像到的畫面。只要這樣繼續下去,保証再過10分鐘,就會有人開始打瞌睡。然後半小時之後,說不定有人會開始打呼了 …。這真是每個講師的夢靨!
既然在備課時,我就預想到會發生這樣的情形,我當然不會只是單純接受,讓氣氛繼續爛下去!
我先簡單的帶一個問答,開啟跟台下的互動。可以想像的是,有人開始有反應,但也有人還是不鳥我,連視線都不想看我。
開啟互動
沒關係,這只是暖身。接來一個 case study,再請大家討論。有同仁提出一個創新的想法,引來大家哄堂大笑。但是這個被大家嘲笑的想法,卻是書中真實的策略。這表示,至少這位學員猜對答案了!這時我再順勢帶大家思考,為什麼明明是創新的好想法,卻常被大家嘲笑?大家開始你一言我一語,提出一些更開放的想法。
除了問答之外,我也開始實驗大型演講的分組討論法。雖然現在這些方法我都熟了,但是一開始要使用時,還是有點怕怕的!我們更把牆壁變成桌面,讓大家在壁報紙上畫策略草圖(藍海策略裡的一個工具)。大家現學現用,馬上套入工作上的實例。從大家投入的神情,我知道這個方法非常成功。
中間我們還設計了體驗式活動,整個現場的氣氛越來越 High,不要說打瞌睡了,有一度我都站到椅子上說話,控制現場的情緒了。但重點不只是氣氛,重要的是我們還是 focus 在主題上,並沒有偏離書上的專業。只是我們使用不同的操作方法,讓大家能在更活潑的氣氛中開心學習。我想,比起大家瞌睡連連,或單純聽講,這樣的效果,才是主辦單位更期待的吧?
演講結束後,你猜?我們有沒有接到下一場演講?答案是沒有!!因為這個主題實在太專業,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接到其它延伸性的演講。也就是說:我花了數百個小時準備的這場演講,總共也就講了這一次!
經驗建議
回想過去的經驗,如果您現在是講師發展的初期,以下是我想給你的三個建議:
1.只有教不好的老師,沒有不好教的課程:老師或講師的價值,就是把複雜變簡單,把枯燥變有趣。想像一下,現場會有怎麼樣的反應?然後想辦法用更好的教學設計,突破它!總是會有方法的!只是我們還沒找到。
2.壓力使人成長,突破帶來改變:遇到難準備的課程,不好準備的演講。每個人都會有壓力的!甚至我也有想過要放棄。但我總是會提醒自己,壓力使人成長,這也許就是一次自我突破的機會!
3.逐漸聚焦,鎖定核心:準備一門新的課程,是最花時間的事!雖然從過程中會有一些不同的學習,但是更好的作法是:要逐漸聚焦,鎖定你的擅長的核心課程或領域,然後才透過大量的重覆,逐步調整及修正。不要只是不斷的準備新課程、新演講。這樣雖然有廣度,卻無法再深入。
小結
花了數百小時,才講了一次的演講,值得嗎?從投入的準備時間到最後結果(包含鐘點費)的產出,換算起來,時間成本是非常高的!但是若把格局放大來看,包含我後來在《上台的技術》演講中,在現場採用的許多技巧,都是從這些不同場次演講磨練而來。一次一次的經驗,才會讓我的技巧更扎實,現場掌握也會更有信心。
也希望這樣的經驗,幫助你成長。祝福你!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